提起李莲英股票配资之家网,世人眼中他常被视为奸诈、恶毒且无耻的代名词。简而言之,在这位晚清大太监身上,几乎难以找到任何值得称赞的地方。然而,这种对李莲英的印象,主要来源于德龄公主的回忆录以及各种影视剧的描写。
实际上,德龄并非真正的公主。据说,为了推广她的书籍,外国书商硬生生地为她加上了“公主”的头衔,甚至连她自己都渐渐信以为真。正是德龄的这些口述,才为杨村彬先生的《清宫外史》提供了素材,而书中的李莲英形象,也因此被刻画成了一个品行极其堪忧的人物。后来,高阳先生的作品再次引用了杨村彬的描述,使得李莲英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变得冷酷无情,仿佛是宫廷中的恶徒。
然而,这些描写并非完全真实。李淑芬,李莲英的孙女,曾对外界的误解进行了有力的反驳。作为李莲英的直系后人,李淑芬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祖父的真实面貌,也掌握了许多外人无法知晓的细节。她通过对历史资料、野史以及笔记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深入研究,纠正了许多关于李莲英的误传。
展开剩余76%李莲英的早年经历被误传较多。坊间有传闻称他是二十几岁“自宫”进宫,甚至有说法认为他曾结过婚。但这些都不符合事实。李莲英七岁便进入宫中,九岁时才经过净身。京剧《法门寺》中,大太监刘瑾有一段经典台词:“咱家姓刘名瑾,表字春华,我乃陕西延安府人氏,自幼九岁净身,一十三岁伺候老皇……”这一段戏的设定,其实与李莲英的情况相似。李莲英七岁进入宫廷,九岁开始净身,十三岁时正陪伴师父安德海一起伺候咸丰皇帝。恰逢英法联军攻入京城,圆明园被焚烧,李莲英与安德海一同避难至热河。
李莲英的出生地也常常被误传为外地。事实上,他出生在山东济南,当时正值饥荒,李家一家人四处乞讨,最终辗转来到河北省大城县,在京西青龙桥安家。李莲英有五个兄弟,他排行第二。在七岁进入宫时,李莲英尚未净身,仅是一个小苏拉,师父是安德海。两年后,安德海看出他机灵聪慧,便决定亲自送他去“场子”净身。李莲英十三岁时,正值咸丰帝驾崩之际,他和安德海一同陪同皇帝避难。
关于李莲英的“发迹”过程,也有诸多误解。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曾到八大胡同,跟随窑姐学习梳发技术,回宫后凭借这一技之长得到了慈禧的宠信。然而,这一说法显然不成立。宫廷的规矩极其严谨,每个身份的人都有相应的发型。西太后常年固定梳着旗人女子的发式,称为“两把头”。慈禧的发型一成不变,不可能随便改变。再者,窑姐的发型岂能用在慈禧的头上?即便慈禧愿意,宫中的王公大臣也绝对不可能容忍如此荒唐之事。因此,这一说法完全没有依据。
至于李莲英与光绪帝的关系,许多人认为光绪帝深恶痛绝李莲英,甚至有传闻称李莲英致使光绪帝死于非命。但这些说法完全没有事实依据。李莲英不仅没有伤害光绪,反而与光绪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。庚子年,慈禧曾多次试图让光绪饿死,而李莲英却暗中将食物送给他,甚至将肉夹入大饼中,以确保光绪能够正常进食。光绪被软禁在瀛台期间,李莲英仍然尽心照料,为他提供被褥,确保他不至于因寒冷而冻死。在光绪心中,李莲英是他如兄长般的存在,他曾在公开场合称李莲英为“谐达”,这是满语中“奶妈”的意思,表示极高的敬意。背地里,光绪则称他为“安答”或“老哥哥”。
关于李莲英是否有子嗣的说法,也是半真半假。李莲英确实有四个儿子,但他们并非亲生,而是过继来的。这些儿子分别是李福海、李福恒、李福荫和李福田。李莲英最喜爱的是第三子李福荫,因他懂事乖巧。相对而言,李福海最令李莲英头疼,因为他常以李莲英的名义索取好处,给李莲英带来了许多麻烦。这些负面行为导致了李莲英的恶名四起,许多不满的官员也借此机会抹黑他,使得他成为了舆论的靶子。
尽管如此,李莲英仍然在许多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中有着相当高的评价。金秀山、金少山、高庆奎等戏曲名家都曾对李莲英表示尊敬,认为他为人处事非常得当,高庆奎更曾提到李莲英常吟诵一首诗:“头在腰间系,腿当脚来行,一朝龙颜怒,五体把尸分。”这段诗歌表明李莲英是一个非常懂得保持低调、识时务的人,绝非那种仗势欺人的恶行之徒。
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故事是,慈禧临终时曾对李莲英说:“小李子啊,我放你三年假,三年后你再来服侍我。”而李莲英也正如慈禧所言,三年后便去世,享年六十三岁。关于李莲英在宫中的财富,坊间常说他富可敌国,搜刮了大量宝物,但这纯粹是无稽之谈。李莲英离宫时,家产仅有十五万两银子,这与其他大富豪如小德张相比,差距相当悬殊。小德张离宫后,成为了津门的首富,而李莲英虽然富裕,却一直保持节俭,并且从未有过多的奢华生活。
李莲英一生的名声和财富,不及许多其他太监或权臣,但他洁身自爱,严格要求自己股票配资之家网,始终不忘教导自己的四个儿子,教他们做人要守规矩,不可浮躁。而这一切,正是李莲英的真实面貌。通过李淑芬的口述和相关历史档案,我们得以看到更真实的李莲英,而非仅仅依靠影视剧和小说的描写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